重点内容
1. 互联网+协同制造是充分利用Internet技术为特征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制造业数字化平台框架,协同制造将串行工作变为并行工程,实现供应链内及跨供应链间的企业产品设计、制造、管理和商务等的合作的生产模式,最终通过改变业务经营模式与方式达到资源最充分利用的目的。
2. 协同制造是基于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网络制造、全球制造的生产模式,它打破时间、空间的约束,通过互联网络,使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和合作伙伴共享客户、设计、生产经营信息。从传统的串行工作方式,转变成并行工作方式,从而最大限度地缩短新品上市的时间,缩短生产周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高设计、生产的柔性。通过面向工艺的设计、面向生产的设计、面向成本的设计、供应商参与设计,大大提高产品设计水平和可制造性以及成本的可控性。有利于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质量,提高客户满意度。
制造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样本:金蝶EBC驱动中车株机实现飞驰
产业互联网为中国企业腾飞超越带来机遇,率先完成数字化转型和融合的企业,有望在这个新的时代站立潮头制造业数字化平台框架。
传统的制造企业如何依靠数字化转型,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蜕变,催生发展新动力?在日前举办的2021金蝶全球创见者大会上,金蝶中国执行副总裁赵燕锡以中国中车旗下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株机)为样本,展示了制造企业依靠金蝶构建的EBC(企业业务能力)平台,成功实现从输出产品向输出“制造+服务”的转变制造业数字化平台框架。
中车株机只是中国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一个缩影。据金蝶集团董事会主席制造业数字化平台框架、CEO徐少春透露,目前已有超过400家大型企业、3万多家中型企业正在借助于金蝶云・苍穹搭建的EBC平台重构数字战斗力。
可以预见制造业数字化平台框架,在政策助力下,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数字化转型,实现降本增效,提升竞争力,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苍穹平台以数据驱动业务
今年,国际知名咨询公司埃森哲通过对30多家中国企业的高管进行深度访谈,总结出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三大挑战,包括战略缺位,转型缺乏方向;能力难建,转型难以深入;价值难现,投入无法持续。同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战略为先,紧握业务;云筑底座,加速创新;数据重构,洞见赋能等。
在埃森哲看来,对中国企业而言,上云不再是未来畅想与计划,而是迫在眉睫的要务,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事实上,早在2016年,金蝶便开始研发中国首款自主可控和基于云原生架构的企业级PaaS(平台即服务)平台,并于2018年正式推出金蝶云・苍穹。目前,金蝶云・苍穹已更新迭代至4.0版本,在这一超级“数字化底座”上,不同规模和行业的企业,可按照实际需求选配金蝶云・星瀚、金蝶云・星空、金蝶云・星辰等应用产品。
创始于1936年的中车株机,是我国轨道电力机车主要研制生产基地和城轨车辆国产化定点企业,也是我国第一家出口电力机车整车的企业。2020年,公司营收规模达235亿元。
随着 社会 经济的快速发展,产品升级换代的周期变短,需求多元化,产品的绿色、智能、高效的要求越来越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原有的企业内部协同和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协作越来越难以满足企业发展要求,中车株机深感发展动能压力。
2019年初,金蝶开始帮助中车株机做数字化转型的整体规划,以数字化运营作为一个切入点来拉通所有的业务流及信息流。金蝶项目团队告诉中国商报记者:“拉通业务流及信息流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数据驱动业务,发挥数据的价值。在苍穹平台这个载体上,我们帮中车株机梳理了近30项一级能力,还往下延展了二级能力、甚至三级能力超过100多项。”
城轨产品实现生命周期监测
在中国 社会 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方晓霞看来,虽然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数字化水平不断提升,但相对而言,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整体还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制造强国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为给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前瞻、系统、清晰的路径指引,金蝶提出,企业需要通过EBC框架构建自己的数字平台,才能更有效地连接到客户、生态、万物和员工,积累宝贵的数据财富,打造智慧企业,更成为具有反脆弱能力的韧性企业。EBC五大数字业务平台包括客户体验、生态系统、信息系统、物联网和数据与分析平台。
通过金蝶EBC的助力,中车株机构建了数字化的业务能力,特别是产品服务领域。中车株机借助于数字化平台实现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型,即从输出产品向输出“制造+服务”转变。
金蝶中国星瀚制造云解决方案部总经理李晓辉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金蝶帮助中车株机整合了PLM、ERP、MES、产线中控等业务系统,实现制造活动的纵向集成;同时打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横向价值链,实现研发、计划、供应、生产的业务协同,以及设计、工艺、产品、设备的数字化的端到端集成,真正实现了全生命周期的监测。
通过金蝶,中车株机依托产业互联网,协同100余家轨道交通产业链合作企业,协同3000余家关联企业,实现了转向架车间产品研制周期减少35%,物料齐套率达90%,准时作业率达90%;转向架车间人员精简50%,生产效率提升630%。
“十四五”规划提出“建设城市群和都市圈轨道交通,实现新增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运营里程3000公里,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3000公里”。在此背景下,中车株机迎来巨大发展机遇,公司有望借助数字驱动,迎来城轨项目业务显著增长。